日期:2025-10-29
夜幕刚落下,长江畔就泛起一层薄纱。老茶馆里摆个白,老火锅里烫片毛肚,老哥俩对着桌吹瓶子——勒逗是重庆人,一说话做事都很自由的人。当“渝超”才刚刚闯进重庆人的生活,人们就有了惊人的发现:才几天,109个球,37场比赛,算下来每场比赛进球2.9个,让近40万现场观众大呼过瘾。重庆的足球玩儿法很自由洒脱,整得巴巴适适、安安逸逸!
▲“渝超”揭幕战中,球员庆祝进球。记者 郑宇 摄/视觉重庆
重庆人“搞球”超好耍,玩玩耍耍里满是松弛感、文艺范儿,让人忘得掉职业足球的吹黑哨、赌黑球。各种“世界波”“名场面”频繁在网上刷屏:有用门线手球复刻世界杯乌拉圭队的;也有半场射门“致敬”贝克汉姆的……,一群小崽儿奔跑在风里雨里,快乐得像科尔沁草原撒欢的羊,嘉陵江里自在的鱼,踢的人很卖力很享受,喊的人更是用心用情、发自肺腑。当然,重庆人耍球不单图个闹热,里头耍的是门道。教练班子手把手教技术,战术大师掰开揉碎讲兵法,场边还有沉默了好多年的老辈子球迷压阵。看似“扯把子”的“渝超”,实则耍得很艺术——每个区县都憋了一股劲,到处求贤人、寻锦囊,既要职业足球的水平,又要本土娃娃的豪横,不光是指靠运气好,更多是闷起脑壳“磨刀霍霍”!
重庆人“搞球”超齐心,一座城的大街小巷、老老少少都在“侃球”。大田湾体育场边的茶摊子,大爷大妈围到一堆,各种方式“盘比赛”;解放碑下逛逛逛的小年轻,手里举着应援旗比捧鲜花还欢喜;磁器口卖麻花的老板更阔气,买够数就送张球票当“搭头”。球员娃儿们自己累不说,还钻进社区教娃儿颠球,搞得家长们都夸“要得”。到了比赛那天,“雄起”的喊声,连长江上的货轮都要拉响汽笛助威——这不是作秀,是山城人骨子里对自家孩子的偏爱!

重庆人“搞球”超智慧。这几年“国足”不争气,职业足球有点垂头丧气,好多球队像没头的苍蝇乱撞,“渝超”却稳扎稳打走自己的路。每个区县的队徽标识,设计师的脑壳让人点赞点得生疼,美感、时尚感满满。球衣更是绝了,既有像跨江大桥的流光,又有像火锅沸腾时的红汤。连入场音乐都是川剧锣鼓配电子乐,听得人身上起鸡皮疙瘩!这些细节不是装怪,是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:职业球队该怎样用一粒球牵动一座城,温暖一国人?答案简单得很——既要接得住世界的招,更要守得住自己的根!绝不能当个球星就忘了本!
▲重庆大田湾体育场,氛围火爆。特约摄影 郭旭
当然咯,渝超才开锣开张,成长的路上难免磕磕绊绊,网上也难免有些喷子冒皮皮,说这说那的焦虑铁树咋不开花。我看“渝超”的班底很大气、嘿务实,有的连夜开复盘会,有的憋着一股劲,悄悄咩咩加紧练,大多数球迷在网上留的还都是加油打气的话,温暖、安逸、巴适的感觉传递在线上线下。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,就跟重庆爬坡上坎的路一样——看起陡,走起劲,每一步都在往上升!
站在中国足球改革的风口浪尖回头看,“渝超”的意义早超过球队本身,它证明足球可以是职业,职业足球也可以很巴适,证明了足球可以是城市文化的活招牌,更证明了慢工出细活的朴素道理。重庆人“搞球”不摆拍,超真实!

大河向东流,“渝超”硬是牛!一群踏实“搞球”的人,一座全力以赴的城市,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。说不定哪天回望中国足球的历史,会记起重庆有个叫“渝超”的比赛,像棵从石缝里钻出来的黄桷树,根须深深扎进土地,枝叶却朝着太阳在使劲!
(作者单位:万州区委宣传部)